【经济导报】山东海投投建国际航运中心大厦 “蝴蝶效应”发力航运总部经济

   一座超高层建筑的奠基石,犹如沐浴2012年春风的“梧桐树”幼苗。而3年多后,其将以城市地标性建筑的傲岸身姿,筑巢引凤,成为服务于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和发展航运总部经济的重要载体。

    经济导报记者独家获悉,国际航运中心大厦奠基典礼6日将在半岛蓝色经济区核心区域龙头城市——青岛中央商务区(CBD)举行。该大厦由山东海洋投资有限公司(下称“山东海投”)出资,其旗下全资子公司山东海洋发展有限公司(下称“海洋发展”)承建,主楼设计高度 249.95米,建筑面积16.06万平方米,将于2015年底建成投入使用。

    落户“龙头”、服务“蓝区”、总部基地、瞰海东北亚等关键词,预示这座青岛CBD 设计高度最高的城市综合体建成、投运后,将呈现“蝴蝶效应”,促使山东、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乃至东北亚航运产业发生变局。

振兴山东航运业的“锚地”

   对这座充分融合西方现代设计理念和中国文化元素、高度体现海洋运输产业和CBD 特征的超大型城市综合体,山东海投、山东海运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山东海运”)董事长、党委书记包剑英寄予厚望:“大厦建成后,将承载与航运相关的政府服务、市场交易、信息交流、金融保险、展览展示、教育培训、人才交流等七大功能,成为发展航运总部经济的重要载体。”

 一座大厦,积淀了山东海投人的缜密思考,承载着他们的“蓝海”理想。

  建立和完善现代海洋运输体系,做大做强海运龙头企业,积极发展近海和远洋运输,是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而作为半岛蓝色经济区核心投融资平台、海洋科技成果孵化和技术转化平台、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整合平台,山东海投把振兴航运业作为其主要投资板块,以山东海运为平台载体,规划了“打造立足国内、面向全球、具有较强综合竞争力海运企业”的远航蓝图。

    潮涌蓝海,海洋大省、海运小省、“港强航弱”的局面亟待改变。山东社科院副院长、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咨询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导报特约评论员郑贵斌 认为,在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风生水起的大背景下,山东航运业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按照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姜异康“打造现代海洋运输物流企业集团” 的重要批示要求,山东海投实施生产、资本运营“双轮驱动”模式,学习、借鉴国内外航运企业的成功经验,高起点切入,高效率运营,又好又快地实现着预期目标。截至去年底,山东海投控股的山东海运投入运营和在建船舶共8艘,自有运力达86.8万载重吨;今年末,控制运力将达到200万载重吨以上。到“十二五”末,山东海运自有运力将达到400万载重吨,具备上市条件。山东海运已然蓄势勃发。

    心系“蓝海”的山东海投人,有着更深刻缜密的思考。

    “振兴繁荣山东海运产业,不能仅仅追求运力总量的提升和运力结构的调整以及运力和货源的匹配,也就是‘硬实力’建设,‘软实力’建设同等重要。”包剑英告诉导报记者,山东是经济大省、海洋大省,海洋资源丰富、海域面积宽广、海洋科研实力雄厚,海洋生产总值居全国第二位且项目储备充足,这些都是山东海运产业能够赖以增强“软实力”的显著优势,必须在战略上予以统筹考虑,做好“借 力发展、合力发展”的文章。对“港强航弱”的矛盾和现实,他有自己的理解:“矛盾可以转化。关键是要解放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找到‘强进弱赶、以长补短’的结合点、发力点。这样就能做到港航和谐、互为促进的良好局面。”

    带着这样的理性辨析,山东海投、山东海运与山东社科院 、大连海事大学、上海国际航运研究中心等科研院所以及国际知名海运研究机构合作,紧密跟踪、把握全球海运发展态势,科学编制企业发展战略规划,缜密地理清了使山东航运产业驶向复兴之航的思路——定位“支柱企业”,坚持“规模做大、实力做强、效益做优、品牌做响”的发展理念,又好又快地壮大航运“硬实力”;以国际航运中心大厦为实体平台,全面提升航运“软实力”,即通过实体平台搭建航运服务综合载体,建立健全强大的航运服务体系,提供全覆盖、多业态的航运业服务,吸引国内国际综合航运企业总部或地区总部落户,使之成为振兴山东航运业的“锚地”。而“软硬”形成合力,将使山东海运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得到显著提升。



聚合产业链条“全资源”




  国际航运中心大厦是一个“点”,其只有位于作为城市的国际航运中心的合适地理位置,才能够拥有适宜的生长土壤和广阔的发展空间。思路已然理清,选址如何决策?

  按照全球通行的国际航运中心必须具备的标准,山东海投的目光投向青岛:2011年,青岛实现生产总值(GDP)6615.6 亿元,第三产业占GDP比重首次超过第二产业,金融、贸易、信息等产业迅猛发展;《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 明确提出,“打造以青岛为龙头的东北亚国际航运综合枢纽和国际物流中心”;2011年山东沿海港口吞吐量突破9亿吨,青岛港龙头作用显著,以3.75亿吨笑傲诸雄……而在市北区做出一个关键性举措和经过深入调研之后,国际航运中心大厦定址位于该区的青岛CBD。

    青岛是我国“以港立市”的典型城市之一,其现代港航业的“起航港”——小港 、大港区域就在今市北区辖内。经过百余年发展,该区具备了港航建设历史悠久的积淀优势、航运行政管理机构集聚的传统优势、航运及航运辅助服务企业集聚的相对优势和为航运提供金融 、保险等综合服务的配套优势。近年来,市北区规划实施青岛CBD、啤酒文化休闲商务区、小港湾蓝色经济区等五大载体建设,城区发展驶入快车道。在得知国际航运中心大厦有意将“绣球”抛向青岛时,该区积极联系,并在科学调研、合理调配的基础 上,将原本拟做其他用途的青岛CBD 核心地块,变更规划为国际航运中心大厦建设用地,使该项目落地生根。为市北区的诚意和高效所打动,山东海运、海洋发展先后迁入该区。

   “聚合,不仅仅是整合资本、货源,还在于聚集航运产业链条上的所有资源,形成合力。”包剑英告诉导报记者,现代航运产业链条上的上、中、下游产业,既有劳动密集型的,也有资本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 的,要根据不同的产业类型,采取不同的聚合方式,才能实现架构最优、衔接最畅、价值最大。他认为青岛建设国际航运中心应布局两个核心区,一是以国际航运中心大厦为中心坐标的“软件环境”核心区,其应以市北区CBD 核心区域和青岛小港湾老港区改造为基础,打造航运产业商务聚集区,同时积极争取国家的产业扶持政策,制定地方优惠政策,完善“软件环境”建设,形成辐射主城区及其他城区的航运产业金融 、信息和商务中心;“硬件基础”核心区则利用胶州湾西部城区优良港口资源、地理优势以及城阳机场空港优势,完善“硬件基础”建设,打造以货物集散为主的港口和空港物流中心。

   “错位发展能够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和资源特色,通过实行分工合作,协同实现青岛国际航运中心的总体功能。”大连海事大学港口与航运研究所所长孙光圻教授表示,目前世界上绝大多数国际航运中心,都是在错位发展,全球顶级国际航运中心伦敦如此,我国上海亦然,其“软件环境”核心区位于虹口区,而“硬件基础”远在洋山深水港和北高桥港。

  打造国际航运中心,主导企业必须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功能以及主动性,大连海事大学国际航运系主任钟铭教授认为,航运企业积极推动国际航运中心建设,成为核心平台,有别于上海 、大连等城市以港口为基础平台的模式,“不仅是理论与实践上的新探索,也是化解山东‘港强航弱’的重要方略。”

  国际航运中心大厦奠基典礼鸣放的礼炮,犹如山东航运业复兴之航的悠远汽笛。